品茶悟道在婺源(图文)
文/吕富来
“绿丛遍山野、户户飘茶香。”婺源是千年茶乡、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,产茶历史悠久。婺源绿茶,“唐载《茶经》、宋称绝品、明清入贡、中外驰名”,是“中国名牌农产品”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。
“茶业是婺源优势传统产业,家家种茶、户户采茶、人人饮茶。”据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查友洪介绍,千百年来,婺源的茶农、茶商、茶客们,在“采、制、贩、品”系列茶事历史中,孕育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婺源茶俗文化,体现了“敬、和、俭、静”的茶艺文化内涵。2014年,“婺源绿茶制作技艺”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不仅如此,作为朱子故里,婺源人奉行朱子“理而后和”的思想,在传统茶俗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,他们往往在行人必经的乡间道路和崇山峻岭间的古道上,捐建茶亭供应茶水,以解行人干渴,“方婆遗风”世代相传。在众多的茶礼习俗中,婺源茶艺以其独特的儒雅风韵,备受人们喜爱。
“晴时早晚遍地雾,阴雨成天满山云。”婺源为山地丘陵地带,森林覆盖率达82.64%,适宜发展生态农业。“早在1996年,大鄣山茶就率先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‘AA级绿色食品’证书,连续20多年通过欧盟有机食品监督认证机构的认证,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机茶。”作为从事茶业40余年的“老茶人”,婺源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鹏介绍,婺源生产的“婺源茗眉”“溪头梨园茶”“林生茶”“五龙山茶”等,在国际市场备受欢迎。
一杯好茶,除了精心培育,还要用心采制。婺源绿茶每年在“春分”前后开采。开采首日有“篮底垫红纸、进园放花炮”的习俗。采摘时,按一芽一叶标准;清明后,按一芽二叶标准。采摘时做到“三不采”,即不采雨水叶、红紫叶、虫伤叶。婺源绿茶传统制作要经过采茶、摊青、杀青、清风、揉捻、烘炒、初干、再干等工序,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得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、汤青叶绿、味浓耐泡的特点,有“头泡香,二泡浓,三泡味不减,四泡味亦醇”之称。
“品茶悟道”在婺源,每逢客到,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;贵客到、逢年过节、婚丧喜庆等,还讲究吃果籽茶。恭贺亲朋生日、寿诞时,送的新布鞋内都要放些茶叶,取“茶叶年年发新枝,采(踩)不尽芽还发”之寓意。
“灵草出天然,名扬海内外。”明清以来,婺源绿茶漂洋过海、流传世界,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19年,婺源大鄣山有机茶园作为我国首例,荣获相当于国际园艺界“诺贝尔奖”的“卡洛·斯卡帕国际园艺奖”。如今,婺源发展茶园面积20.5万亩,年采制茶叶1.89万吨、茶叶加工贸易量7.8万吨、出口创汇6000余万美元,获评首届国际茶文化节“宝船奖”中国茶叶高质量出海地区奖金奖。
近年来,婺源多方协力,推进婺源制茶技艺项目传承和茶产业发展,振兴千年茶乡。“一方面拓展茶业市场,一方面弘扬茶道文化。”查友洪告诉笔者,婺源在旅游景观、城乡建设中有机植入茶文化,编写地方性茶书,举办茶文化节,打造茶业研学项目等,促进茶旅融合发展。同时,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、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等茶叶科研单位,推广有机茶生产新技术、新成果,建立有机茶园绿色防控体系,涌现了一批“一亩园一万元”的有机示范茶园。
一枚小小的茶叶,暖了脾胃,也鼓了荷包。截至目前,婺源注册茶叶生产、加工、营销企业达400余家,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45.01亿元、茶农人均创收4055元。
编辑:查中强
责编:万俊奇
终审:江卫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