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民俗文化:板龙灯(图文)
▲ 婺源“烟火龙灯盛宴”陪您乡村过大年
婺源灯彩俗称“迎灯”,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,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。婺源灯彩种类繁多,形式多样,在婺源已有千年历史。其中板龙灯是当地最常见的灯彩,是婺源最具代表性的、参与人数最多、最受百姓欢迎的灯彩。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,每年正月十三起灯,十五闹元宵,十八圆灯。段莘一带就有“梳梳头,插插簪,进庆源看十三”和“过了十八各人找生活”的俗语。
婺源 · 板龙灯
起源
龙灯起源于唐,盛行于明清,又名板桥灯,是一种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。由龙头、龙尾、龙身三部分组成。龙头灯板长达七至八尺,宽九寸至一尺许,高达八尺左右,可燃点十一炬灯火,由六至八人抬举。龙尾分龙、鱼、虎及麒麟等多种式样。龙尾灯板约六尺长九寸宽,每板燃六炬灯火。龙头、龙尾均由“灯会”或单位(过去由宗祠、里弄)制作,龙身则由各户自制,每户一桥,长如板凳,两头打眼插闩,既可灵活转弯,又可无限延接。经拼接后的“龙”,一般都有一、二百米长,有的甚至长达到四百余米。龙身由板桥节节相连而成,板桥上的彩灯分花篮灯与灯笼灯两种。花篮灯上的图案系民间剪纸,灯笼灯是用篾丝编制成长形灯笼式样,外裱皮纸,套红腰箍或贴上喜字,每板一般都有三至七盏不等,灯火相映,形似龙鳞。
习俗
迎板龙灯有许多习俗。起灯之日,家家户户和祠堂都要悬挂灯彩,用十番锣鼓迎接龙头、龙尾。起灯前先是斗灯,即各户灯板会合“接龙”。龙灯斗好后,龙头前摆香案、烧纸钱,再由长者行拜龙头之礼,祈求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。每次舞龙结束拆灯,家家都要鸣炮迎接。灯板放于堂前,烛火只能由其燃尽熄灭。十八日圆灯后,龙嘴里的龙珠要送给村里新婚未育人家,祝其生子添丁。人们还会扯下龙须带回家撒入猪栏鸡舍,以祛瘟疫;将龙肉(龙面额上的彩纸)安放在小孩的枕下,保佑其无病无灾、健康成长。
仪式
婺源板龙灯以各地宗族的祠堂、街道里弄等为灯会单位,按男丁以户籍出灯,故有“人头灯”之称。自古以来,宗祠不仅是乡村最好的建筑,而且又是族人的政治文化中心,具有神圣、权威、荣耀等属性。婺源板龙灯多数都以祠堂作为大本营,族人在这里商讨迎灯事务,还有加工制作并存放龙头、龙尾。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进,婺源板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、演技精湛和色彩浪漫的民间艺术,不但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,还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,增添了节庆日喜庆气氛。
迎灯
婺源民间将正月里舞板龙灯看成是国泰民安、添进人丁、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的美好征兆,每年正月十三为起灯节,十五为闹元宵,十八为圆灯。迎灯之夜,天将转暗时,各家各户燃放鞭炮送灯上路,到约定的地点或屋内“斗灯接龙”。起灯时,鞭炮齐鸣,锣鼓喧天,龙头高举,龙身起动,龙珠引着巨龙腾空起舞,上下起伏,左右蜿蜒,灯火斗艳,气势壮观。龙灯所到之处,人山人海,百姓燃放鞭炮,焰火相迎。灯彩、笑脸、鞭炮声、喝彩声交融汇织成万民同乐的动人场面……
编辑:袁璐
责编:万俊奇
终审:江卫平